第137章 夏尔巴人(第1页)
喜马拉雅的挑夫?我听着有点不明所以。我只听过泰山等内地一些山上有挑夫,由于往山上搬运东西很困难。所以,自古就会有壮硕的汉子往山上挑物资。用书面字叫挑夫,有的地方叫搬山工,四川称其为棒棒。反正什么叫法都有。叫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,这些挑夫都熟知山路,身体壮硕。这些我都知道一点,因为以前爷爷给我讲过。他中年时期走南闯北,在重庆当过棒棒,又在泰山当过挑夫。可是,师父说的“喜马拉雅挑夫”。我不是很理解,难道师父说的人,是在喜马拉雅山当挑夫。这怎么可能呢,喜马拉雅山脉,大大小小近百座山峰,平均海拔六千多米。海拔最高的,就是世界第一高峰,珠穆朗玛峰,海拔8848米。这样高的海拔,不仅天气寒冷,空气稀薄。山路更是十分的难走。以前很多人登山爱好者想征服这最世界第一峰,但是又有多少人成为了殉道者。听说,珠穆朗玛峰上死去的登山者,都铺成了一条道。直到现在,还有很多尸体躺在山上。永远尘封在了雪山上。他们的灵魂彻底和珠穆朗玛峰融为了一体。所以,师父说的人是“喜马拉雅挑夫”简直太让人不敢相信了。是什么样的人,能在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地方当挑夫。经过专业训练的登山运动员,都不敢负担重物上山。难道还有人能比过专业登山的?师父说的话,让我听不懂。而且他说那个喜马拉雅挑夫,叫什么夏尔巴。这个夏尔巴是什么人物,难道又是什么江湖上的大能?我带着疑问,刚想要问师父。刘天明没有再找师父的事。却有些不太相信的语气说道:“胡老弟,你的意思是,你在等喜马拉雅的挑夫,夏尔巴人?不,是请,是请了位夏尔巴族人。”看来的刘天明也知道师父所说的人。只是我更不明白了,师父和刘天明说的夏尔巴,到底僧是一个人的名字,还是一个族群的名字。但是我怕问了,又怕周老二笑话我,又要调侃我小屁孩了。于是,我小声的问周老大:“大哥,他们说的夏尔巴是嘛人。他那么牛呢?都能在喜马拉雅山上当挑夫,怎么比野人还厉害呢?介不开玩笑呢嘛介不。”听到我问,周老大笑笑,说道:“头说的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一个民族,而是一个族群,这个族群叫夏尔巴人,他们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尼泊尔,和中国北部的藏区,还有印度和不丹有零星分布,这个族群加起来不到四万人,在中国的也仅仅就一千多人。”“一千多人?这也太少了吧,五十六个民族他是最后一位吧。”我有些惊讶的说道。而周老大则摇摇头说:“他们虽说在我国也有分布,可是他们并不在官方公布的五十六个民族中,还不被我国承认,一来,他们在我国分布的人数太少,二来他们的分布多数在国外。所以他们在我国的身份是未识别民族。”“夏尔巴人在藏语的意思是,来自东方的人。据说他们的先祖是古时候的西夏国。”“大哥,那他们为嘛叫喜马拉雅的挑夫啊。”我再次问道。周老大接着解释道:“这事也是说来话长,一来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,他们的身体很适合在高海拔地区互活动,体能异常的强。“之所以他们超凡的体能是因为他们长期的高山生活,他们常年数辈人居住在高山缺氧的环境下,体内的血红蛋白的数量比我们要高很多,氧气的利用效率更高,从而使他们耐缺氧能力更强,体能更好,在高山面前就不惧低温缺氧。”我有点听不懂得问:“大哥您了说明白点。”“嗨!”周老二说:“大哥的意思就是,体力好,力气大,肺活量大的惊人。”经周老二一说,我明白了,夏尔巴人的身体是进化了。这时,周老大接着说:“二来,就是能赚到钱,夏尔巴人长期生活在山上,生活条件很不好,他们长期过着游牧生活,后来土豆的传入才让他们安定下来。”“从1907年夏尔巴人第一次作为挑夫出现在英国喜马拉雅登山队之后,他们成为了探险家获得荣耀途中最佳伙伴。在探险中充当开道先锋,并负责补给氧气罐之类的给养服务。他们也从中赚取一些费用。”“直到五十年代,其中的一位叫丹增诺尔盖的夏尔巴人。帮助新西兰登山者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,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。当然这也给丹增诺尔盖换来了丰厚报酬和声誉。至此夏尔巴人声名鹊噪。所以称他们为喜马拉雅的挑夫。”经周老大这么一说,我明白了,夏尔巴人就是凭借自己强壮的身体在挣钱。我说:“那他们也够不容易的,为了挣点钱,用身体做代价……”“好,这位说的话。”我的话还没说完,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。这时,开门进来一个皮肤黝黑,但是身体十分壮硕的男人。他的身上还穿着类似于藏族服饰的衣服。男人身高虽然不是特别高,可是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感。就像是一个巨人站到了我们面前。而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个男人。这个男人就是前几天老找师父的男人。他身体比较瘦小一点,可是也皮肤黑黑的,身体强壮。看到这俩人,师父赶紧笑呵呵的迎了上去。他对那个更壮的男人说:“哎呀,丹增,我正说去接你,你怎么就来了。”那叫丹增的也笑着回道:“胡先生,就不劳烦你了。”“不麻烦不麻烦。”随后师父介绍道:“这是旦增旺姆,夏尔巴人。他就是我们此次的去川南的的向导。”丹增也跟我们打招呼:“大家伙,我是夏尔巴丹增。”师父让他快坐下喝口热茶。可是他却看向了我。他说:“小兄弟,你说的很好,外边很多人看到了我们夏尔巴人登山的事迹,确不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。”